儿子从小爱看书,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无所不看,看得小小年龄就戴上的近视镜,看得没上学时写的作文就蛮像回事儿,看得三年级就在少年报刊上发表了几篇“作品”,最后竟看得数学考试不及格。直到数学老师找上门来告状,大家才不能不承认现实:儿子过早地偏科了。
他上小学三年级时,在《小学生报》上发表了一篇作文,语文老师大加表彰,同学表示佩服,我和老婆也给予了精神和物质奖励,儿子有的飘飘然,对语文兴趣倍增,看书、作文、写日记成了他的主业,而对数学作业则是得过且过、应对过关。一个学期过去,数学从原来的九十多分,降低到六七十分,又过了一个星期竟到了不及格的边缘。数学老师找上门后,大家采取了“限制语文、促进数学”的手段。一是讲道理,什么小学生不可以偏科、应该全方位进步,什么数学是基础学科,学不好数学将来就学不好理化,就考不上大学,等等。二是把书房的门锁起来,做不完数学作业不让看书。三是需要儿子天天先做完老师留的数学作业,父母再留十道数学作业,并督促完成。四是买了几套数学课外书,让他随意看。五是不再让他往报社投稿。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平常进不了书房,他就在星期天让进书房时,把想看的书都拿出来,藏在被窝里;不愿做数学作业,就把老师留下作业“贪污”掉,糊弄大家;不让往报社投稿,他就在学校抄写好后,偷偷到邮局去寄;那些数学课外书几乎就没主动翻过……过了一段时间,由于没完成数学作业,老师又找上门来。我和老婆气急了,对他大声责骂,大打出手,儿子哭着说将来决心把数学学好。经过一学期的“管教”,儿子的数学成绩有所提升,但无论怎么样也达不到班里尖子生的水平,而且还非常不稳定,常常有滑入六七十分的危险。
我是公务员,老婆是中学教师,大家都是完美主义者,全方位进步、文理兼备、科科出色是大家对儿子的期望。为了达到这个需要,大家费尽了心计,甚至多次狠着心对儿子进行体罚。但,伴随儿子年级的升高,对文科兴趣愈加浓厚,而对数学根本就谈不上感兴趣,只不过被动应对甚至有时连应对也不愿应对,这成为我和老婆的一块心病。
现在,儿子快上初中了,大家不能不承认现实:让儿子的数学成绩也象语文那样出色几乎不可能。是的,儿子长大了,长成一个有自己特征的大孩子,爸爸妈妈的愿望固然好,但不可能完全强加给孩子。孩子是个活生生的人,不可能像工人制造零件那样可以随性。孩子又如一棵小树,任其成长就会枝芽丛生,过度砍削也会干扰成长。从儿子的将来看,“天生儿材必有用”,理科人才固然要紧,文科人才也有用武之地。
于是,我和老婆先是医好了我们的“心病”,承认儿子的天分,不再把儿子的偏科当做了不起的大事。然后,解除去对儿子看书、写作和投稿的禁令,任其涉猎和进步,更不再因此对他进行体罚。但,大家还规定了对数学的下限:一是需要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,二是数学成绩需要在八十分左右。